三三小说>历史小说>复山河>第三百四十三章、关中危机

第三百四十三章、关中危机

 热门推荐:
  答应了接管指挥权,李牧再次忙碌起来。

  经过这段时间的休整,不光两广的部队恢复了编制,其余各省也在积极恢复武备。

  湖广组建了五镇募兵,江西和浙江各自组建了两镇募兵,福建的官军也进行了改组,整编出了三镇募兵。

  除了这些部队外,三位总督都组建了各自的督标,人数大约在三到五千。

  新编的这些部队,除了划到浙江的景逸风所部外,其余各军骨干都是从李牧麾下抽调的。

  在任用“自己人”上,三位勋贵系大佬的立场,都出奇一致。

  一众勋贵子弟纷纷身居高位,走上了历史舞台。

  大量的将领被抽调离开,虽然影响了两广六镇的战斗力,也让这些部队变得纯粹起来。

  这次围剿傅逆,多省官军一起联合行动。

  光动用的募兵,都超过了二十万。

  加上配合作战的卫所部队、残存下来的民团武装,总兵力足有三十多万。

  需要动员的民夫,更是高达八十万。

  脸皮厚一点,完全可以对外宣称百万大军。

  历史书上记录的百万大军,大多数时候都加上了民夫人数。

  如此多的部队,若非各军主将多是他的旧部,李牧一样抓瞎。

  军令如山不假,到了具体落实上,还是要看实际情况。

  随着朝廷的衰落,各地官军在执行上级命令时,经常出现阳奉阴违。

  为了保障命令顺畅,大家都喜欢提拔亲信。

  亲信的能力或许不是最强,但架不住这些人听话,能够按照主帅意志执行。

  换成其他人,能力或许是上去了,能不能指挥顺手,那就得考验运气。

  没有完善的权力体系约束,要确保将领们严格执行命令,任用亲信成了最好选择。

  “侯爷,这是各省军队的基本讯息,包括将领名单身份背景、大军驻扎、兵力配备、物资储存。”

  兰林杰一脸疲惫的说道。

  李牧这个当老大的忙了起来,他这个师爷的工作量,也变得更大啦。

  为了适应需要,幕僚团队先后进行了两次扩编。

  除了兰林杰之外,幕僚队伍中陆续进了几名举人、秀才,共同配合李牧处理政务。

  “放在那里好了,我后面慢慢看。

  当务之急是赶紧催促一下各地,加快速度筹集粮草。

  秋收已经进入到了末期,叛军随时可能发起战争,我们必须加快备战步伐。”

  李牧神色凝重的说道。

  勋贵总督的优势是军事,那么短板就是政务。

  大家都没有在管理地方的经验,一下子身居高位,境内治理还是落在了文官身上。

  偏偏大虞朝的文官,堕落的不像话,一个个都钻进了钱眼里。

  什么大局不大局的,这些家伙都无所谓。

  ……

  太和殿。

  “为什么关中会在此时爆发叛乱?”

  永宁帝厉声质问道。

  一般的农民起义,大都发生在青黄不接的时候。

  秋收这种时间点,正是大家一年中手头最宽裕的时候,完全没必要冒着杀头的风险造反。

  “陛下,臣弹劾陕西巡抚贪婪无度,肆意加征……”

  督察御史的弹劾,变相的给出了答案。

  地方衙门在正税基础上加征,这是大虞朝的常态。

  引发农民起义,这顶多算一根导火索,真正原因还是天灾。

  干旱少雨,导致粮食严重减产。

  本来百姓的日子就苦,偏偏地方官没有看到,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,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了加征。

  不堪重负的百姓,壮着胆子和征税的差役理论,惨遭殴打。

  在白莲教的鼓动下,关中多地爆发农民起义。

  前面遁入山中的义军,也趁机杀了出来,掀起了反虞暴动。

  点燃火星的关中大地,很快成了义军的温床,滋生出了大大小小的义军,将八百里秦川搅得天翻地覆。

  见局势失控,盖子捂不下去了,陕西巡抚衙门才向朝廷进行报告。

  “混账!”

  “简直是无法无天!

  一个个肆意妄为,目无君父,活该……”

  永宁帝当即怒骂道。

  骂的是陕西巡抚,还是起义的关中百姓,又或者是两者皆有之、

  这不是群臣所知道的,大家只知道皇帝很生气,后果非常严重。

  为了降低存在感,一众大臣纷纷低下头颅,避免目光和永宁帝对上。

  “诸位爱卿,陕西爆发叛军,大家可有平叛方案?”

  发泄一阵之后,永宁帝强忍着怒气询问道。

  关中大乱爆发,让刚刚安稳下来的大虞朝,再次陷入了危险境地。

  本次大乱爆发,最直接后果就是蜀地局势,再也无力回天。

  朝廷没有能力多线开战,镇压这次关中叛乱,只能速战速决。

  战事一旦拖延下来,不光蜀地局势受到影响,江南战场也会发生变化。

  “陛下,当务之急是赶紧封锁消息,切勿让事情传到南方。

  江南会战即将开启,此时收到陕西沦陷的消息,很容易动摇军心。

  镇远侯和汉水侯皆出自陕西,一旦知道老家出事,必然影响他们的指挥。

  现在的局势非常危险,朝廷必须尽快收复江南!”

  庞承杰一脸焦虑的说道。

  又一个省的赋税没了,对财政严重赤字的大虞来说,这是非常致命的。

  镇压关中叛乱容易,想要稳定关中局势,就没那么简单啦。

  无论谁主持关中事务,都要面临一个现实问题——缺粮。

  旱灾影响的不光陕西,北方其他省份,也或多或少出现了粮食减产。

  北方指望不上,南方更不用说。

  主要产粮地是收了回来,可接下来马上要发起大战,正是最需要钱粮的时候。

  此时从南方调粮,势必影响收复江南的战斗。

  相较于陕西,江南对大虞的战略意义,明显要高得多。

  “庞大人,现在封锁消息,恐怕是一厢情愿。

  同陕西接壤的省份众多,关中发生叛乱的消息,很快就会传遍天下。

  与其掩耳盗铃,不如坦率的承认。

  遮遮掩掩,未来消息泄露后,局面还会更加糟糕。”

  沈启元当即反驳道。

  身份决定立场。

  作为关中人,他无法容忍朝廷放弃陕西。

  不过户部尚书给出的理由太过充分,完全是从大局出发,他没法直接反驳。

  只能寄希望于从关中走出来的两位勋贵系大佬顶住压力,从湖广分兵增援关中。

  要做到这一点,并不是那么容易。

  如果朝廷封锁消息,哪怕知道知道关中发生变故,李家叔侄大概率也会装聋作哑。

  一方面是为了大局,另一方面则是源于现实。

  秋收刚结束,农民起义就迅速席卷陕西多个州府,足以证明下面的灾情,比地方官上报的更加严重。

  朝廷拿不出足够的粮食赈灾,李家叔侄同样变不出来粮食来。

  真要是手中有足够的粮食,针对傅逆的平叛战争,也不会拖到秋后才开启。

  仅仅老家在关中,还不足以让人家冒着身败名裂的风险,跑去跳陕西的火坑。

  “沈大人,江南会战不容有失。

  现在朝中的一切,都必须为收复江南让道。

  陕西局势恶化,也不至于一天都坚持不住。

  让他们坚守几个月,等到平定傅逆之后,再出兵关中不迟。

  为了大局着想,还是收起那些小心思吧!”

  首辅万俊辉当即警告道。

  永宁朝多灾多难,从他担任首辅到现在,就没有过上几天舒心日子。

  如果早知道局势这么糟糕,当初他说什么,也不会争这个首辅的位置。

  内心深处,他已经打定主意。

  等官军收复南京之后,就找机会闪人。

  力挽狂澜这种事,谁爱干就来干,反正他能力有限,应付不了现在的复杂局势。

  “兵部,举荐平叛人选吧!”

  永宁帝缓缓开口说道。

  看似没有表态,实际上他已经告诉众人,他是支持优先收复江南地区的。

  朝廷既缺精兵,又缺钱粮。

  现在派往关中的平叛人选,纯粹就是填坑的。

  不求能迅速扑灭叛乱,只要稳住陕西局势即可。

  ……

  武昌府。

  看着从老家寄来的书信,李原暗自伤神。

  最担心的事情,终究还是发生了。

  最近几年,陕西的雨水越来越少。

  同族中通信的时候,他就没少听族老们抱怨,年景不好。

  “小六子,回去告诉族老们,扩编民团拱卫宗庙。

  如果局势完全失控,那就放弃祖地,暂避叛军的锋芒!”

  李原语气低沉的说道。

  放弃祖地,可是大不孝。

  非到万不得已,没人会选择这么干。

  不过陕西的局势,着实让他没底。

  短期内朝廷除了调动京营之外,就只能从九边抽兵。

  在最近几年的战争中,无论是京营,还是九边精锐都损失惨重。

  后续补足了编制,却不等于恢复了战斗力。

  九边中军事实力增加的,唯有辽东镇。

  以他对辽东镇的了解,这帮无利不起早的家伙,肯定不会去趟陕西这潭浑水。

  朝廷拿不出足够的钱粮,势必影响各部的积极性,陕西局势难了。

  相较于其他人,李家这种大族,还算是好的。

  灾情再怎么厉害,也没有饿肚皮。

  日子过不去,还可以从军。

  他的督标中,就充斥了不少旁系远支。

  哪怕出了五服,同宗知根知底,也更值得信赖。

  “叔爷爷,不至于吧!

  区区叛军,焉能让我们……”

  不等青年男子把话说完,李原就厉声打断道:

  “住嘴!”

  “傲慢是最大的敌人!”

  “还区区叛军?”

  “你可知道,就是你口中的区区叛军,就把大虞搅的天翻地覆!”

  看得出来,他是真生气了。

  李家最近十几年,确实是风光无限,以至于很多族人都飘了。

  如果不是家规森严,还不知道闹出多少乱子。

  “叔爷爷息怒!”

  “孙儿知道错了,往后绝对不会这么狂妄……”

  挨了训斥的小六子,态度瞬间软化下来,仿佛换了一个人。

  宗族社会,族长的权力,不是一般的大。

  像李原这种手握大权的族长,对普通族人更是拥有生杀大权。

  他要处理一名族人,报案都没用。

  地方衙门中的官员,可不敢管他这位辅政大臣的家事。

  “哼!”

  “既然知道错了,愣在干什么,还不赶紧去送信!”

  李原没好气的训斥道。

  实在是太不省心了,一点大局观都没有。

  收复江南是国策。

  无论是谁,在这个时候提出反对意见,都不会有好结果。

  没有朝廷的命令,他可不敢擅自分兵救援陕西。

  ……

  广州府。

  关中危机的消息传来时,恰好赶上了北伐誓师大会。

  没有丝毫犹豫,李牧第一时间选择了封锁消息。

  军中可有不少李家子弟,一旦让这些人知道老家危险,必然影响军心士气。

  “汉中地势险要,只要内部不出问题,关中的叛军一时半会儿很难取得突破。

  我会书信一封给汉中知府,让他加强戒备。

  李炜,你回去之后,通知族中做好最坏的打算。

  在山上的堡垒是时候利用起来了。

  尽可能多囤积物资,一旦汉中有变,就带着族人撤到山上去。

 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,可以让族中安排一些年轻子弟南下避祸,等局势稳定后再回去。”

  李牧当即对送信之人吩咐道。

  相较于关中的宗族,他们汉中这一支,暂时尚未受到战争波及。

  秦岭是一道天然分界线。

  同样处于小冰河时期,汉中的旱情,比起关中轻多了。

  境内的几条河流,为两岸的农业生产,提供了基本保障。

  灾情最严重的,还是陕北、宁夏、兰州等地。

  本来就是干旱少雨区,赶上大灾之年,农业生产近乎绝收。

  “侯爷,汉中虽然受到影响,但总体局势还算稳定。

  叛军在陕西肆虐,如果不采取措施的话,关中的祖地怕是不保呀!”

  李炜一脸为难的说道。

  他这次过来送信,除了代表汉中这一支外,还捎带上了关中宗族的求助。

  李家在朝为官的人不少,可真正能影响朝廷决策的,还是只有李牧和李原。

  “关中的族人,叔父那边会处理,你就不用多事啦!”

  李牧当即推脱道。

  有些事情,不能摆在明面上来说。

  李原没有写信通知他,明显是权衡利弊之后,选择了装糊涂。

  朝廷没有发公文说陕西出事,那么他们就可以当做什么都不知道。

  不知者不罪。

  纵使后面祖地落入叛军之手,他们也无需承担道德压力。

  至于宗族内部,无须担心。

  他们是李家的牌面人物,有他们在朝中执掌大权,才有宗族的辉煌。

  为了家族利益,族老们也会捂住盖子,不让他们名声受损。

  万一运气不好,宗族没有及时撤离,惨遭叛军屠戮。

  在外面的家族子弟,就承担着复仇,以及延续宗族血脉的重任。 复山河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(免注册),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