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三小说>历史小说>复山河>第三百八十五章、养寇自重

第三百八十五章、养寇自重

 热门推荐:
  傍晚,越军大营。

  “前有强敌,后有追兵,诸位爱卿可有破敌之策?”

  胡新波一脸疲惫的问道。

  白天的战斗,对越军的打击是巨大的。

  两军在平原大地上正面碰撞,居然被敌人打的毫无还手之力。

  哪怕再怎么嘴硬,也不得不承认,双方存在着明显的实力差距。

  “陛下,西进吧!”

  “河内落入敌军手中,短时间内我们无力拿回来。

  继续前进,已经丧失了意义。

  此刻敌军南北并进,对我军形成了夹击之势,留在原地就是等死。

  东面是大海,现在大军唯一的生路在西边。

  先跳出敌军的包围圈,再以图后计!”

  陈初阳开口谏言道。

  破敌之策,他是真的没有。

  早知道国内局势糟糕,可他做梦也想不到,河内地区居然这么快就沦陷了。

  丧失了根基之地,大越政权已经是无根之萍。

  偏偏大虞还一改之前的宽仁作风,连求和的路,都给他们掐断了。

  在这种背景下,想要保住小命,唯有向西突围。

  “尚书大人,西进恐怕也不容易呀!

  敌军都到了这里,恐怕要不了多久,就会兵进太原、宣光等地。

  如果敌军将领聪明的话,就会沿着红河流域北上,把西越一分为二。

  搞不好云南那边的虞军,也会跟着出兵,进攻老街等地。”

  陈景福当即分析道。

  别看他在对虞作战的时候吃了败仗,论起军事水平,还是要超过在场大多数人。

  能担任左将军,溜须拍马是其次,更多还是靠自身能力。

  一下子把大越现在面临的困境,全部放在了台面上。

  搁以往的时候,谁这么干,定然会遭到官场毒打。

  现在情况特殊,生死存亡的时刻到了,再玩儿虚的大家都得完蛋。

  理论上,换个主子大家一样能当官,可那只是理论。

  虞朝那么多想做官的人,哪里轮得到他们啊!

  “左将军说的不错,西进同样不安全,只能解燃眉之急。

  对我们来说,现在最需要的恰好是时间。

  虞军再怎么强大,也掩盖不了他们内忧外患的事实。

  把时间拖下去,拖到虞国皇帝下令撤军,我们就赢得了胜利。

  当年先辈们能够做到的事情,现在我们也能够做到。

  太原守不住,就往宣光安沛跑。

  红河以北守不住,我们就往南边转移。

  直接把临时首都,设立在遵边府,避开敌人的兵锋。

  倘若还是坚持不住,那就越过边界,继续西进缅甸。

  虞军敢追,我们就敢跑!”

  陈初阳豪气的说道。

  打不赢就跑,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,捡起来用毫无压力。

  敌人是大虞,失败是正常的,胜利才是奇迹。

  “好!”

  “就依陈爱卿所言,我们向西边转移!”

  胡新波当机立断做出了决策。

  逃跑解决不了问题,但逃跑能够保命。

  他还没有活够,暂时不想殉国。

  “陛下,大军一旦转移,就把帝国最肥沃的土地拱手相让了。

  天下人都在看着,我们不能……”

  不等老者说完,胡新波就挥手打断道。

  “庞爱卿,你这话说的。

  好像我们不向西转移,就能够保住河内似的!

  敌军现在锋芒正盛,不可与之敌。

  待敌军锋芒耗尽,我们再重整旗帜,收复失地便是。”

  不是他不给老臣面子,实在是光知道挑刺,却拿不出解决方案。

  西进或许存在许多问题,但这是他们能够想到的,最佳应对方案。

  ……

  主力跑路,谅山之战也进入到了尾声。

  丢了城池的越军,刚出城就遭到了虞军伏击。

  慌乱之下,蒲宇峰只能带着少量亲兵跑路,这一跑就宣告了阻击战的失败。

  群龙无首的越军,除了少数负隅顽抗外,大部分士兵都选择了投降。

  看着漫山遍野的俘虏,李三七仿佛回到了三年前。

  当初围剿白莲教叛军时,大胜过后抓俘虏,也是一片一片的。

  战俘比手下的士卒都多,关在战俘营中不用,那就太过浪费了。

  “阮将军,此战能够大获全胜,你当居首功。

  本将在捷报上,为你请了功,接下来就等好消息吧!

  诸位也都是有功之臣,侯爷从不亏待功臣,大家通通都有赏。”

  看着参与夺城的安南降兵,李三七开口安抚道。

  纳了投名状,这些就是可以信任的自己人。

  虽然鄙视这些家伙贪生怕死,可是为了政治需要,还是需要拉拢的。

  “将军,客气了。

  能为上国效力,这是我等的荣幸!”

  阮云翔神色激动的说道。

  能够获得大虞的认可,他们的血就没有白流。

  大虞要长期统一安南,千金买骨是少不了的。

  作为早期的降臣,他无疑占据了优势。

  一旦成了大虞竖立的榜样,下半辈子的荣华富贵,就不用愁了。

  “阮将军,能有这样认识,那就再好不过了。”

  “此战我们俘虏敌军一万三千余人,按照律法谋逆这种大罪,是要株连九族的。

  不过上天有好生之德,本将也不想行杀戮之事,就给他们争取了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。

  报请侯爷批准后,计划从降卒中挑选忠义之士,组建一支辅兵下辖五个千户所。

  尔等都是有功之臣,辅兵的军官职位,将在诸位中产生。

  诸位,可愿为朝廷分忧?”

  李三七的话说完,众人一下子精神了起来。

  前面的封官许愿,全部都是虚无缥缈的画饼,现在的官位可是实实在在的好处。

  或许同他们原来的职位相比,还是差了不少。

  可大虞是天朝上国,官位的含金量,本身就要高得多。

  “吾等愿效犬马之劳!”

  短暂迟疑之后,众人异口同声的回答道。

  “好!”

  “人事任命已经报上了上去,要不了几天就会下来。

  接下来你们的任务,就是从降卒中挑选出愿意为朝廷的效力的义士,把他们编入军中。

  其余的降卒,则一律打为战俘,听候朝廷发落。

  整编完部队之后,接下来的任务,就是追缴叛军余孽,还天下一个干净的谅山。”

  区别对待,这是最古老,且最有效的分化方式。

  一旦完成了整编,战俘就被一分为二。

  后续修桥铺路,编入军中的安南士兵就是监工,其余战俘则是苦力。

  不平衡的待遇摆在眼前,要不了多久,双方就会互相敌视。

  事实上,按照最初的计划,所有的俘虏都会编入仆从军。

  怎奈抓到的俘虏太多,比他这个卫指挥使麾下的兵马都多,有被反客为主的风险。

  ……

  蜀地,义军大营。

  “李原那贼子虚晃一枪,率兵从汉中进入广元府,正在向绵竹地区发起进攻。

  如果我们不采取措施的话,要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和徐文岳所部会师。

  到时候蜀中局势,就要脱离控制了。

  诸位爱卿,可有破敌之策?”

  魏豪一脸不爽的问道。

  为了防备李原入蜀,他可是集中了大量兵力,在重庆府进行布防。

  探子派出了一批又一批,就为了盯住敌人。

  万万没有想到,李原明面上率兵向夔门进发,暗地里却派出了部队从汉中杀入蜀地。

  尽管入蜀的官军,仅有两个镇,不及他们的一个零头。

  可战争比拼的不光是人数。

  在战场上,两万精锐的战斗力,远高于二十万炮灰。

  多了这股生力军加入,蜀地官军要不了多久,就会满血复活。

  时间是站在敌人那边的,如果不能把敌军挡在蜀地之外,败亡就是时间问题。

  “王爷,事已至此,李原所部入蜀成为定局。

  为今之计,我们只能尽快拿下成都府,再伺机把敌军赶出蜀地。”

  方羽轩委婉的争取道。

  刚投奔过来,就被委以重任,肩负起夺取成都府的重任。

  结果自然是没有任何意外,在城墙下面碰了一鼻子的灰。

  让徐文岳带兵打仗,或许不怎么样,但守城的经验人家可是积累了不少。

  城内粮草充足,又要数万守军驻扎。

  前面集中数十万大军围攻,都没有能够拿下城池,光他们手中新编的几万部队,那就更没机会了。

  不光没有打下成都府,大军甚至还遭到了川西土司的袭击。

  如果不是他们一开始就另有算计,没有全力攻城,不然就真被坑苦了。

  “嗯!

  方将军言之有理,现在确实只能如此。

  从川东撤下来休整的部队,接下来也归你指挥,务必尽快拿下成都府。”

  魏豪面无表情的说道。

  看似认同其建议,实际上心里却充满着忌惮。

  不是他无容人之量,主要是这些吴国将领,一直都在抱团。

  几度出手想要拆分这个团体,都遭到了拒绝。

  如果不是这些人带过来了几千精锐,现在能够发挥关键作用,他早就没了好脸色。

  忠诚无法保证,防备就必不可少。

  义军内部的自相残杀,一直都没有停过。

  因为同出一源的香火情,加上虞军的压力,当年三王才能和平分家。

  换个时间点,怕是早就打的头破血流。

  参考关中义军就知道,为了一个老大的名头,各方就没少火拼。

  陕西官军能够迅速反扑,义军内斗也是主要因素之一。

  哪怕流亡到了山西,义军之间的内斗,还是没有停下过。

  “末将得令!”

  方羽轩当即回答道。

  明知道双方是互相利用,该有的规矩,还是不能少。

  不管怎么说,魏豪都是教中的前辈,三王一帝中最后一位王者。

  “秦老三,听令!”

  “命你率领麾下十万大军,向川西地区发起进攻。

  剪除土司的威胁,从侧翼为方将军减轻压力。”

  “邓二,听令!”

  “命你率领本部八万军队,向松藩卫发起进攻。”

  ……

  紧接着,魏豪又发布了一系列命令,搞得众人是一头雾水。

  正常情况下,此刻应该集中兵力,掐断虞军汇合。

  或者是集中兵力,强行拿下成都府。

  收拾蜀地土司,明显是次要作战目标。

  在成功割据蜀地之后,再慢慢出手收拾也不迟。

  现在同他们进行纠缠,打赢了也没有多少收益,打输了更是血亏。

  离开了帅营,一众前吴国将领,不由自主的聚集在了一起。

  “侯爷,东王这些部署,我们根本就看不懂。

  他这葫芦里,究竟卖的是什么药啊?”

  刘老旭大大咧咧的问道。

  从入蜀开始,方羽轩就成了他们这些旧臣的主心骨。

  靠着紧密抱团,他们获得了谈条件的资本,成功在东王麾下建立了一座山头。

  “看不懂就对了。

  如果都能够看懂,计划也就失败了。

  其实跳出军事部署本身,就能发现问题。

  敌军来势汹汹,要么是为了打击敌军,要么就是为了谋取后路。”

  方羽轩叹息一声说道。

  早就知道东王独木难支,万万没有想到局势恶化的如此之快。

  自古蜀地都是无数英雄男儿的埋骨地,入蜀难出蜀更难。

  魏豪所部入蜀之后,没能迅速拿下蜀地,很快就被消磨了锐气。

  看似兵多将广,实际战斗力却非常有限。

  看派到他麾下的部队就知道,强攻成都府数日,伤亡居然不超过三位数。

  死在战场上的士卒,还没有督战队杀的多。

  看得出来,义军并没有收获川中人心,本地士卒抵触战争。

  战争的主力,依旧是从外面带过来的部队。

  不过若是蜀地归心,魏豪也不会花大力气想收复他们。

  以蜀地的财力,想要训练几万精锐,并不是什么难事。

  获得了当地民众的支持,成都府早就拿下了。

  迟迟无法取得突破,主要是义军入蜀之后杀戮过重。

  不光世家大族遭到打击,普通士绅、富户,也没能逃过一劫。

  宗族社会,这些人掌握着地方话语权,自然要尽全力黑义军。

  如果义军占领地方后,能够及时进行土地革命,按承诺把土地分下去,那么一切好说。

  怎奈政策需要有人执行,义军中缺乏治理地方的人才。

  名义上在搞“均田地”,实际上本该分给百姓的土地,最后都落入官员手中。

  身份地位转化后,这些靠造反起家的草根官员,盘剥百姓的手段丝毫不比士绅们差。

  许多地方百姓需要承担的赋税、徭役,比之前大虞统治时期更重。

  一系列骚操作下来,很自然的遭到了百姓抵制。

  后续意识到不对劲,再想采取补救措施,一切都已经晚了。

  人心向背,就算没有李原挥师入蜀,他们也挡不住士绅集团的反扑。

  “侯爷,那我们怎么办?”

  刘老旭关心的问道。

  虽然从一开始,就打定主意要当过客,真到了离开的时候,他还是有些不舍。

  蜀地的生活安逸,比起流离失所强多了。

  没有东王在前面顶着,他们这些义军将领,很难逃过朝廷的追杀。

  “东王只是没有底气,并没有下定决心要跑路。

  不然他早就行动了,根本不用等李原所部杀过来。

  以大虞那边官老爷的作风,只要离开了他们的辖区,一个个就会事不关己。

  就算要出兵围剿,也必须先上奏永宁小儿批准。

  一来一回折腾下来,最快也得两三个月。

  有这么长的时间的缓冲,无论是西进乌思藏都司,还是去更远的西域,敌军都追不上。

  或者说就算能够追上,敌人也不会追。

  全部都是苦寒之地,带兵追过来,也没有任何好处。

  纵使永宁帝下旨,他们也会阳奉阴违,顶多派几个倒霉蛋来执行任务。”

  方羽轩当即嘲讽道。

  对东王魏豪,他一直都有不小的意见。

  如果不是这货当年入蜀,合白莲教三王之力,没准就拿下了中原。

  一旦掀翻大虞的统治,他们就是最有希望夺取天下的势力。

  最后无论哪一位成功,肉都烂在自家锅里。

  关键时刻,东王带兵杀入蜀地,北伐中原的任务没人做了。

  一直等到吴国建立后,才再次扛起北伐中原的大旗,一切都已经晚了。

  当初优柔寡断,现在这种要命的时候,再一次优柔寡断。

  在方羽轩看来,现在这种时候,要么破釜沉舟赌一把,要么直接撒丫子跑路。

  既想要割据蜀地,又想给自己留下后路,世上哪有两全其美之事。

  ……

  镇南关。

  看着手中的捷报,李牧心里乐开了花。

  安南王率部西逃,直接将八百里江山拱手相送,直接宣告了安南战略第一阶段的胜利。

  夺取了最肥沃的红河平原,往后再也无需为粮食担忧。

  “传令下去,让各部稳扎稳打,尽快肃清地方上的反贼余孽。

  安南王要跑,就让他跑吧!”

  下达命令的同时,李牧也忍不住叹息了一声。

  以往都是他抨击辽东系养寇自重,万万没有想到有一天,自己也会养寇自重。

  都是资源惹的祸。

  一旦斩杀安南王,朝廷那边肯定会叫停战争。

  就算不下令撤军,后续的江南、闽浙的协饷,也很难到位。

  全靠两广之地协饷,压力还是太大了一些。

  留着安南王这个尾巴,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。

  挑战大虞尊严的罪魁祸首还活着,大战就尚未结束。

  哪怕朝廷财力吃紧,可只要告诉他们,距离胜利仅有一步之遥,大家也会咬牙坚持。

  相比平叛战争时期,大虞已经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候。

  永宁帝的能力一般,但抗压能力,还是不错的。

  换成一般皇帝,可没几个敢和群臣顶雷。

  他不光干了,并且还干了不止一次。

  青史留名的机会,送到了眼皮子底下,李牧不认为他会放弃。

  长时间大战支撑不起,再坚持一年半载,问题还是不大的。

  多了一年时间的缓冲,红河平原的生产就能逐步恢复过来。

  “侯爷,捷报可以送往京师了。

  想来陛下和朝中文武百官,都快要等不及啦。

  据说北虏有意再次南下,这些年朝廷在北疆投入的资源有限,怕是挡不住敌军。

  或许要不了多久,朝廷又会下令勤王。

  我们要赶在北虏南下前,先一步让朝廷下定覆灭安南的决心!”

  兰林杰开口提醒道。

  安南战争打到什么地步,大虞朝廷一直没有给出明确目标。

  除了李牧叫嚣着覆灭安南,重建交趾布政司外,朝中百官大都主张教训一下安南人即可。

  一方面是大家固有认知中,安南是穷困的代表;另一方面则是大虞国力有限,无法长时间支持多线作战。

  “兰先生,言之有理,确实该让朝廷做抉择了。”

  “草拟捷报,告诉陛下我们大败安南军,收复了交趾布政司的多座州府。

  让朝廷尽快派出官员,组建交趾布政司衙门。

  具体的战绩,你看着修饰即可,还是老规矩虚增伤亡。

  安排人在京中放出消息,就说安南人派出了暗间,携重金潜入京师。

  意图通过贿赂朝中百官,让朝廷再次放弃安南。

  如果朝中有人帮安南人说话,就鼓动士子们去他们的府上闹,给他们扣上国贼的帽子。”

  …… 复山河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(免注册),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